Tuesday 20 January 2009

今年是 己醜年?己丑年?


读到新闻报导:XX会馆将在X月X日为己醜年办新春大团拜。

己醜年。从字面看去怪怪的。不是己丑年吗?怎会变成己醜年?难道“醜”与“丑”两字通用?

今早在文汇报读到下面这篇文章,总算解开了心中疑惑。


“迎牛年,忽然想來談談簡體字的問題。

似乎毫不相干,但相干起來了。因為農曆年是以干支紀年的,這個牛年,是己丑年。問題來了。

我買了新一年的日曆,日曆上印的是己醜年。甚麼己醜?我呆了半天,才猜道印製日曆的先生們,讓「丑」字繁化為「醜」了。

似乎這是簡體復原為繁體,其實又不是。

「丑」「醜」二字同音,但丑是丑,醜是醜,本來不是同一個字。簡體字中,用作同一字,因為同音。但如果要把簡體的文字轉為繁體的時候,丑不能一律轉成醜。必須區分,有的是醜,有的還是丑。但是用慣簡體的一代分不清了。

醜是醜陋,醜惡,含負面的意思。

丑的本義,與醜很大差別。丑是十二地支或十二個時辰中的一個。還有戲曲行當中有丑角,但丑角不是扮演最醜惡的人物,最醜惡的應是奸角,丑角只不過是把不恰當的行為加以誇張來表演,令人在笑聲中認識那是不足取的。在藝術角度上說,戲劇角色的表演都是一種美,丑角不是醜角。

當年制定簡體字的時候,把同音的「丑」「醜」合為一字,都用「丑」,這是依音借用,但是,很容易引起混亂,把「己丑」變成「己醜」,就是一種混亂。

類似的混亂還有許多。

例如,香港有「天后廟道」,有位住大陸的朋友給住天后廟道的熟人寫信,就特地寫成了「天後廟道」,錯了,好在還是收到了。

其實,天后廟,有個「廟」,可以猜到這裡供奉的是神明,神明是天后,不是天後。

有些字,就很難猜。如果是人名,你很難查究本來該是哪個字。比方三國故事中的蔣幹,如果簡化成蔣干,想再恢復繁體,就必需查清楚。因為也有人名用「干」字。不必一律變成「幹」。

古代有名人比干,被紂王剖了心的。如果現在有一本書談比干,要印行繁體本,就把他印成比幹,那就糟糕了,可能在古籍中查不到這個人。如果竟查出有個比幹,應當是另一個人,不是比干。

如果把周公旦繁化為周公蛋,那容易覺察有錯,因為「蛋」字很少用作人名,而周公旦名氣又很大。但是比較普通的字眼,覺察起來難,查起來也難。

內地用簡體字,已經數十年。但是海外地區仍然用繁體字,彼此在文字上的溝通,有了一些問題。現在有些內地版的書籍要出繁體版,在轉化的過程中,常常出錯。又近年香港有許多書籍雜誌拿到內地去排印,在這過程中,也常常出錯,把不應該那樣「繁」的字都錯誤地「繁」了。上面說的只是很少的例子。

看樣子,現在需要編一份由簡轉繁的對照表。有的簡體字化繁只有一個,那簡單。但有的簡體字化繁,會有不同的選擇,要用腦子想一想。麻煩的是如果由電腦來操作,電腦就可能不懂選擇,只會選筆劃分就是了。 ”

文汇报·琴台客聚 · 吴羊壁 · 2009/01/20 ·

No comments: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