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不过,林良实被控,令很多人大跌眼镜。
据说公帐会的报告里提到的两个人,一个是冯惠珠,另一个就是陈广才。
很多人都以为较大的可能是陈广才,因为四封信里,陈广才签了三封,林良实只签了一封。
原来很多人都把焦点放错了!
那也难怪,因为最近的新闻很多都与支持信有关。
除了PKFZ,还有早年农业部副秘书长签支持信的事被揭发,最近有国会後座议员对禁止他们签支持信的建议提出抗议,然后又有雪州代签支持信的事件发生,可见高官签支持信早就很普遍,是件司空见惯的事。
林良实被控,完全与他签的支持信无关。
控状是指他在更早的2002年期间,蓄意诱使内阁同意以10.88亿元(1,088,456,000元)或每平方尺25元,购买有关43,538,200平方尺(999.5英亩)土地。
上述价格其实已经包括摊还期间的利息。
而林良实告知内阁,摊还期15年,再加每年7.5%的利息,利息总数是7.2亿元(720,014,600元)。
总数即从10.88亿+7.2亿=18.08亿元,涨幅近乎一倍。
控状说,如果内阁知道真正情况,将不会批准有关买卖。
林良实提呈给内阁批准的时候,总该有个专家估值报告吧!怎能让内阁凭一面之词,就批准了有关买卖?
之前我说很多人把焦点放错了,但走笔至此,使我产生疑惑,是大家把焦点放错了,还是有人模糊了焦点?
因为这个时候,我想起了翁诗杰提过的三万变三千的故事,还有每年总稽查司揭露各部门滥用公款与舞弊的严重情况,报大数,不就是许多部门的正常现象吗?
如果个个都要控上庭,恐怕永远都排不完期。
另一个疑惑,是当年的首相是敦马,以他过人的聪明,难道对地价被报大数之事毫不知情吗?
值得注意的是,林良实被控,是在首相出门的第二天。
根据过去惯例,每逢有“大”事发生,首相,不管是敦马、阿都拉,还是纳吉,都碰巧出了门.....。
有点不寻常的是,首相与夫人这次出门,并未公布行程,而且一出就是两个星期,8月10号才回来。
今天是港务局在交长的指示下必须还钱给KDSB的最后一天。
随着上述发展,港务局还要根据指示还钱吗?
我相信那是非常愚蠢的做法。
联邦大法官查基针对林甘案件时说:“事过境迁。”
当翁诗杰被询及PKFZ时说:“往事並不如煙”。
两者相映成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