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23 October 2013

納吉 一人分飾兩角

想一想,如果一個公會或社團財政由主席兼任,你認為恰當嗎?

又或者,你公司的總經理或CEO也是公司的財務經理,你會放心嗎?

在我國,自發生金融風暴後,我國首相就開始兼任財長,到現在依然如是。

除了劉鎮東外,似乎沒有國人覺得有問題。

敦馬是始作俑者,後來的阿都拉和現任的納吉也延續了這不良“傳統”。

本州慕沙也有樣學樣,當了首長後,也自任州財長職。

劉鎮東說,這樣的安排是有利益衝突的,因為一個管權,一個管錢,如果兩者都是同一人,就失去制衡作用了。

這也是所謂的separation of powers。

納吉當了五年首相兼任財長職,505後再次兼任兩職,爲什麽在野議員沒有趁勢群起抗議?

首相兼財長的KPI表現如何?大家心裡有數,這裡不再贅述。

幾天前,首相透露,聯邦國債5193億,其中5029億或96.8%是內債,僅165億或其餘3.2%是外債。

首相說,政府比較重視向國內貸款,因為流動性較高、借貸成本較低、降低外匯風險云云。

言下之意,因為國債多為內債,外債不大,所以不足為慮。

事實可是這樣?

單單5029億元的內債,難道就不多嗎?

就因為是內債,所以就不必擔心國家有沒有償債能力嗎?

其實,外債和內債的分別,僅在於是馬幣或外匯貸款而已。

就算是以馬幣貸款,並不代表不會涉及外資或外匯。

首相沒有透露內債的來源與結構,就假設是國內的銀行機構好了。

這些銀行機構要為政府舉債的時候,它的貸款源自哪裡呢?

這麼一大筆債款,國內的銀行機構可承擔得了?我相信它們必也向外舉債。

即是說,政府在帳面上是內債沒錯,因為外匯風險都由銀行機構承擔去了。

走筆至此,讓我想起不久前,當我國經濟成長被下調時,第二財長阿末胡斯尼仍然表示有信心,說我國經濟成長可在“強勁內需”支持下,維持至少5%增幅。

聽起來,我國好像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關閉經濟國(closed economy),無需與他國經濟來往,一切靠自供自給,包括舉債和成長。

何謂內需?就是國內市場的需求。

國內市場需求何來?

再不久前,又有一篇報告說,我國家債高達8000億,名列亞洲榜首。

那是國家生產總值的83%。

於是,國行趕緊擬出一系列針對家債措施。

但國債方面呢?國行如何控制國債有增無減的數據?

首相在國會透露,去年國債的償還額是622億。

那只是總債額的12%。

照這樣的比率,國債起碼要8年以上才還得完。

但實際上可能永遠都還不完,因為政府將舉新債來還舊債,國債雪球愈滾愈大,便是這個原因。

在國債課題上,國行是束手無策的,因為,國行向財長報告,但財長也是首相。

這國家財務上的權力制衡,在我國完全不存在。

2 comments:

Anonymous said...

内债。。。也就是EPF吧?养老金冻过水了

· 康華 · said...

對,還有向人民借貸。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