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 20 July 2020

基度山伯爵经历过,范蠡看得清楚

虽然不尽相似,安华在90年代的遭遇,总会叫我想起一部19世纪的法国小说《基度山恩仇记》。小时候读过它的漫画版,中学也看了它的电影,因此对它印象深刻。

这是一个关于复仇和宽恕的故事。男主角被朋友陷害入狱,17年后终于逃狱成功,并在基度山找到狱中老神父告诉他的宝藏,自封基度山伯爵,开始向陷害他的人一一进行报复,却也伤及周边无辜的人。最后他还是放下了仇恨,选择宽恕,把自己从心的牢狱释放出来。

《基度山恩仇记》,也让我想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,觉得两者非常相似。勾践为了复国而忍辱偷生,卧薪尝胆,甚至“问疾尝粪”,“三年不愠怒,无恨色”。这恐怕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,所以勾践最后终能复国成功。

但《卧薪尝胆》的故事并非到此为止,勾践复辟成功,最大的功臣非范蠡莫属。觉得范蠡的故事更加神奇,因他功成身退,据说就带着美女西施逃到齐国隐名埋姓,做起生意来,而后再迁居到山东陶县,改名陶朱公,表现了非凡的经商才能,也乐善好施,钱财聚散自如。

记得小时候,常在一些传统老店看到《陶朱公商训》的墙上挂画,就是他的经商格言,现在好像都没有看到了。

范蠡放弃高官厚禄,因他看到越王猜忌之心渐露,是个只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之人,所以后来就有了“鸟尽弓藏、兔死狗烹”的成语,意思不难理解,就是飞鸟打尽,弓箭就收起来不用了;兔子捉光,猎狗也可杀来吃了;用在人的身上,就是大功告成后,再也没有被利用的价值,自己就要懂得急流勇退,以免惹来杀身之祸。

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思考空间。同一个人,在不同的时空,可以有判若两人的表现,那是因为时势所逼,还是本性如此?有些人是患难见真情,有些人是大难来时各自飞,那个说法才是正确的呢?

只能说人是会变的,当环境改变,当时势转变,人的行为也会受到影响。所以好人会做坏事,坏人也会变好。是非善恶、忠奸正邪,基度山伯爵经历过,范蠡也看得清楚。

https://www.sinchew.com.my/20200719/9/康华·人间烟火-基度山伯爵经历过,范蠡看得/

No comments: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