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年開市,門可羅雀。
就和大家分享一則與龍有關的成語故事。
實際上,世界上到底有沒有「龍」這動物呢?
沒有人知道,因為現代人從來沒有見過。
但,既然有「龍」這個字,也有它的圖象,相信在很久很久以前,的確是有「龍」的存在的,只是後來,它就像「恐龍」那樣絕種了。
現代人那麼喜歡「龍」,但,如果「龍」真的在我們面前出現了,我們會如何反應呢?
古時候也有個喜歡「龍」的葉公,他喜歡到家里所用的器具和擺設,屋里屋外,就連身上穿着,全都帶有龍的圖案。
他好龍成癖,天上的龍知道了,就想下凡來讓他見一見。
有一天,龍真的來到人間,把頭探進葉公家。
葉公看見龍竟然真的出現在他眼前,嚇得他魂飛魄散,拔腿就跑。
這當然不是一個真故事,它只是一個譬喻而已。
它讓我想起了一些形容詞:言行不一、名不副實、口是心非等。
有些人說的東西,其實并不是他們的真心話。
或者是徒有虛表,只注重外在的東西。
或者是說一套、做一套。
這些人不都與葉公一樣嗎?
只會把事情說得天花亂墜,但到了真正要做事情的時候,只會指點別人去做,自己卻袖手旁觀,或乾脆不見了人影。
這類事情,最常在公司或群體組織里發生。
所以孔子說聽其言還不夠信其行,要觀察其言行是否一致,才能夠評斷一個人的品行。
據說「葉公好龍」這故事是孔子學生子張去找魯哀公,魯哀公過了七天仍不理他,他派仆人去向魯哀公說的。
「今臣聞君好士,故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,七日而君不禮,君非好士也,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。」
意思是:我聽說你喜歡英才,所以不遠千里來見你,結果過了七天你都不理我,原來你不是喜歡人才,你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似人才而非人才的人罷了。
讓我想起國家推動的“以民為先”的一個大馬精神,至今真正落實的有多少呢?
一邊說「一個大馬」,另一邊依然設定固打。
就如說要轉型的ETP,明明說落實NEM(新經濟模式)以取代早已不新的NEP(新經濟政策),最後仍然無法舍棄後者。
ETP對我來說,只能落得有名無實。
只供向往,不可實現。
所以我們還是在原地踏步。
其實,我們離轉型的目標,仍然好遠、好遠。
2 comments:
国阵的那些谎话,只是说给愚民听的。
问题是吸引了那些中东,非洲人来大马。还有哪些发达国不要的蠢材。不要本地人,要什么老马的区域教育。顶尖大学宁派钱请那些发表垃圾论文中东非洲人,也不愿意栽培本地华人。为了大学的排名,就得吸引了哪些人!这些人还带来了家人,看来要移民大马了。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