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是伦敦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收购案,打破去年Walkie Talkie Tower的12.8亿英镑售价!后者被中资收购。
今天读到这条财经新闻。引起我注意,是因为卖家也来自我国,它们是上市公司实达(SPSetia)和森那美,各持有Battersea控股的40%股权,EPF则拥有其余20%股权。
也就是说,虽然是家英国公司,三大股东全是来自我国的上市GLC和EPF雇员基金。
这就让我好生奇怪,EPF既已持有20%股权,为何还要联合国投另外买下Battersea第二期项目?
88亿马币不是小数目,这个Battersea项目一定有巨大盈利潜能,不然EPF和国投不会加码投资,接手过去。
既然有巨大盈利潜能,为什么实达/森那美要脱售它们的股份呢?
而且,这两家上市公司也算是EPF和国投两个投资基金(GLF)的子公司;EPF和国投总共持有实达的70%股权,国投也持有森那美约40%股权,是最大的投资之一。
EPF和国投已通过两家“子公司”持有英国Battersea控股的股权,为什么现在要向两家“子公司”买下它的股权?这当中有没有bail out成份在内?
根据报道,实达和森那美是在2012年以4亿英镑买下这数十年来被喻为白象计划的项目,6年后,却以16亿英镑脱售给自己的GLF“母公司”,赚幅是特高的400%!
这个投资项目增值也太快了吧!
难以理喻的是,EPF/国投本来就已通过两家子公司投资在Battersea控股,为什么还要向自己的子公司买下自己的投资项目?而且是以贵过当年4倍的价钱购买?难道Battersea的投资利润太大,不想肥水流入自己子公司的田?逻辑上非常不通哩!
根据伦敦《Evening Standard》报报道,脱售原因是因为建筑成本从原本的7.5亿英镑飙升一倍到15亿英镑。这样的话,很明显的就是bail out了。

这次,EPF和国投都步其后尘,短短六年内,就向本身子公司收购所投资公司的股份。
国投是政府投资基金那也算了,但EPF是雇员们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,如此做法,是不是明智的决定?就让时间来告诉我们好了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