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 5 December 2016

进入「后真相」时代

「贪」字被选为我国今年年度汉字,让我想起英国牛津词典上个月也有选出它的今年度英文词汇:「post-truth」。

什么是「post-truth」?直译为中文就是「后真相」。

英国牛津词典选它为年度词汇,是因为“之前人们并不常用它,但它在2016年的使用频率忽然飙升2000%,尤其是在英国“脱欧”公投以及出乎意料的美国大选结果之后”,因此中选。

「后真相」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呢?原本它是指“知道真相/事实后的情况”,如今它已被拿来形容:事实本身已不重要,人们对事实的反应更重要,特别是在政治上。

《维基百科》给予「后真相」政治的诠释是这样的:所谓「后真相」,是指忽视真相,不顾事实的委婉说法。「后真相」政治是““事实胜于雄辩”的相反,即是”雄辩胜于事实”,意见重于事实,立场决定是非,人们把情感和感觉放在首位,证据、事实和真相沦为次要,政治人物说谎不再是为了隐瞒,而是巩固目标群众的偏见,换取共鸣与支持。

就拿“脱欧”事件和美国总统选举来说,结果已定,而且也是人民自己选出来的,很多人却表示无法接受。

既然是多数人投选的结果,为什么人民却会出现不敢相信和不能接受的极端反应?难道那不是他们的选择吗?还是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而随便投票,才会有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结果?

这个情况,又让我想起所谓的「黑天鹅效应」。「黑天鹅」形容的是:你没见过的事,或是从来未发生过的事,不代表以后永远不会发生。

就好像欧洲人之前以为天鹅都是白色的,因为欧洲只有白天鹅,一直到他们去了澳洲,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也有黑天鹅的存在。

或者可以这么说,「黑天鹅」形容的是一个不可能发生却又发生的现象,「后真相」是形容人们面对现实的一个否决态度。

于是,人们对事情的真相与否已经不重要,重要的是当他们知道真相后的反应,是接受还是拒绝,那才是重点。

说的也是,在当下资讯充斥的网路时代,有很多讯息,你根本无法辨认它的真伪。

原本公认的事实,稍后却被推翻,或被发现是假消息。

最近脸书不是被揭发充斥着假消息(fake news)吗?

我们如何识别真假?那可真的要靠一点智慧。问题是,很多人喜欢以讹传讹,每收到一份讯息,在没有确认之下就转发出去,真是唯恐天下不乱。

走笔至此,让我想起1MDB案,此案的真伪,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数,却还有人选择不相信,选择没看到没听到,就好像「国王的新衣」,很多人忽然失去了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,继续选择狼狈为奸,为虎作伥。

难道说,人们已不再追求真相,不再相信真理吗?

又好像现在,你做梦也不会想到敦马有一天会出现在行动党大会,和林吉祥坐在一起。

如果这两人都可以坐在一起,那哈迪和纳吉的眉来眼去,又算得了什么?

进入「后真相」时代,人们被谎言包围,假久成真,真也变假,这时候,真相或谎言,都变得一点都不重要了。

尤其是在政治,你虞我诈,虚实真假,有多少人能够看得清呢?

No comments: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