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26 March 2014

China, Cina, Sino, Sina, Kina.......

今天在本地報讀到劉靜芝建議州政府(爲什麽不是聯邦政府?
)效法印尼政府,取消“Cina”稱呼而改用“Zhong Hua”代之。

劉靜芝是州公正黨署理主席,也是亞庇亞庇州議員。

她同意“Cina”一字在我國不具貶義。

既然不具貶義,我覺得沒有必要多此一舉。

吾友告知,“支那”是日本當年對中國人的稱呼,是具有侮辱性的。

時代不同,中國那時不強,除了日本,也受到八國的欺凌,“China”一詞因而變成貶義。

但“支那”是“China”的音譯,不管你如何拼音,“China”就是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。

當年讀中學歷史課本時就好生奇怪,爲什麽中國的英文稱呼是“China”,與「中國」兩字風馬牛不相及。

歷史老師告訴我們,原來“China”的字源是“Chin”,是從秦始皇的「秦」字翻譯過去的。

“China”在馬來文是“Cina”,中文的音譯就成了“支那”,我覺得這字本身是不含貶義的。

否則,“Indochina”就該翻譯成「印度中國半島」而非「印度支那半島」。

外國人也以“sino-”作前綴詞,表示“中國的”或“華人的”之義。

本州的“Sino-Kadazan”,即指混有華裔血統的嘉達山族。

本地土著也以“Kina”或“Sina”稱呼華人,相信是發音差異造成,沒有惡意,也沒有貶意。

說到“Kina”,就讓我想起了本州最高峰Kinabalu(神山)和本州最長的河Kinabatangan(京那巴當岸河),兩者湊巧都以“Kina”開頭。

前者又名「中國寡婦山」,是由Kina(中國)和balu(寡婦)兩字組成的,背後有個美麗的神話,這裡不贅說。

而「京那巴當岸」則是由Kina(中國)和bertangan(招手)組成的,據說是當年中國人坐在船上向岸上的土著招手的意思。

2 comments:

大佬 said...

毕竟华裔大众都可接受cina这称呼,如果觉得cina有贬义,自己不用就是,又何必多此一举,这沙巴蓝眼议员是不是已经找不到话题出新闻了。

· 康華 · said...

同意,莫名其妙。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