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年二月,首相宣佈國內泰裔享有與土著同等地位。
當時就很困惑,如果泰裔可享有與土著同等地位,那華裔印裔是否也可享有與土著同等地位?
兩周前,納茲里再次強調,國內泰裔土著享有與其他土著一樣的權利。
劉永山因此提出質疑,立即引起黃冠文和王孫文的抨擊。
對半島人物不是很熟悉,先在這裡記錄一下,如果有錯請幫忙更正。
劉永山是民行黨雪州議員,黃冠文是馬華雪州聯委會秘書,王孫文是馬華吉打聯委會副主席。
對他們的政黨背景沒有興趣,這裡要討論的問題是:
如果泰裔可享有與土著同等地位,那華裔印裔是否也可享有與土著同等地位?
爲什麽要有土著非土著之分?當然是因為有所謂的“特權”或“特別地位”在作祟。
劉永山因此在推特里提出:如果泰國人可以成為土著,那麼沙巴的菲律宾人、南馬的新加坡人、還有來自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的印尼人都是馬來西亞土著。
黃冠文譴責劉永山蓄意挑起種族情緒,說泰裔在我國已有十多代的歷史,他們是玻璃市及吉打州土生土長,在玻吉州分割给馬來亞時,他們世世代代早已在那里生活。
王孫文則說:
泰裔在英國與暹羅在1909年簽署協議,將玻璃市、吉打、登嘉樓及吉蘭丹4州交由英國政府看管前,早已在我國定居。
大馬泰裔地位不能與如沙巴的菲律賓人、南馬的新加坡人等作為相同並論,而且泰裔居住馬來西亞 土地的歷史超越華裔,今日的泰裔後代在大馬已超過七代,而華裔僅有五代之久。
根據黃冠文和王孫文的解釋,泰裔能獲得土著地位,是因為他們在我國居住,已有超過七代的歷史。
照這樣的邏輯,那些已在國內住上七代以上的華印裔,也夠資格當土著吧!
但別忘了,根據聯邦憲法,土著的定義並非如此,若要將泰裔也列為土著,那首先要做的是不是要先修憲?
可以說,首相在今年二月所做的宣佈可能是“違憲”的。
但是,我國憲法對土著的定義,竟然有三個不同的詮釋。
根據憲法第160和161條文,半島、沙巴和砂拉越對土著的詮釋是不一樣的。
Peninsular Malaysia: "If one of the parents is Muslim Malay as stated in Article 160 (2) Federal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; thus the child is considered as a Bumiputra"
Sabah:"If a father is a Muslim Malay or indigenous native of Sabah as stated in Article 160A (6)(a) Federal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; thus his child is considered as a Bumiputra"
Sarawak:"If both of the parent are indigenous natives of Sarawak as stated in Article 160A (6)(b) Federal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; thus their child is considered as a Bumiputra" .
在半島,只要其中一位家長是馬來回教徒,孩子就是土著(bumiputra)。
在沙巴,只有父親是馬來回教徒或是沙巴原住民,那他的孩子才算是土著。
在砂拉越,父母親必須雙雙都是砂拉越的原住民,他們的孩子才能算是土著。
根據這樣的詮釋,半島泰裔的其中一名家長必須是馬來回教徒,那他才可以被列為土著。
不過,如果他們已經是回教徒,那他們就已經自動是“馬來人”了。
因為在第160(2)條文里,“馬來人”的定義是:
信奉回教、習慣講馬來話和依照馬來習俗生活。
就算你是一名華人,你若成為回教徒,你就“符合”上述條件,你就是馬來人。
所以敦馬不是有呼籲過國內的印裔回教徒放棄祖籍當馬來人嗎?
另一矛盾是,在半島,只有馬來人被當成土著,憲法只把東馬兩州的原住民列為土著,完全忽略了半島的原住民。
已經過了半世紀,半島原住民爲什麽沒有提出抗議?也沒有法律人士替他們爭取,這點我就感到不明了。
言歸正傳,回到原先的問題:如果泰裔可享有與土著同等地位,那華裔印裔是否也可享有與土著同等地位?
答案是:你只要信奉回教就能列為土著。
當然在東馬兩州,情況又稍微不一樣。
那半島的泰裔是回教徒還是佛教徒呢?
若他們原本就是回教徒,那根本就不成議題。
若是佛教徒,那就要感謝首相的大慈大悲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