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 28 January 2015

「哥打基納巴盧」是因為中國有自己的翻譯機制

「哥打基納巴盧」這個譯名從何而來?

本來以為又是谷歌的傑作,於是去google translate,將Kota Kinabalu輸進去,谷歌的翻譯是「哥打京那巴魯」,那是音譯,但也無可厚非,總比「哥打基納巴盧」文雅一點。

其實早在11年前,「哥打京那巴魯」就已正名為「亞庇」了,沒有想到11年後,卻因為中國領事館之命名再次成為議題。

亞庇以前還有幾個叫法,「哥打京那巴魯」是音譯,但叫起來拗口;另一個是「神山市」,那是意譯,一開始也有人那樣叫,但不普遍,因為華裔還是習慣叫它做「亞庇」,所以才會在11年前正名之。

中國首次要在本州設立領事館,不瞭解的是,其駐古晉的領事館已設立了20年,照理也應該知道沙巴首府的中文譯名叫亞庇而非其他名稱,爲什麽會一直以「哥打基納巴盧」稱之?

根據中國駐古晉總領事劉全的說法,“因為中國官方有一套翻譯機制必須遵守”。

這個理由自大又傲慢!

若非因為要在亞庇設館,相信大家都不知道,原來我們的首府在中國的官方文件里是被稱為「哥打基納巴盧」。

更奇怪的是,其副總領事告知,領事館將只掛上英文招牌,沒有中文。

既是中國駐在海外的總領事館,招牌卻沒有一個中文字,這還能叫中國總領事館?

就這點,中國大概又有本身的一套做法,就像有自己的翻譯機制必須遵守。

有人說名字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先把領事館設立起來。

那其實是兩回事,怎可混為一談?

如果名字不重要,那做父母的就不用為初生的孩子取名而大費周章了。

再舉例:爲什麽美國黑人不喜歡人家叫他們nigger、negro或coloured ?海外華人覺得被叫chink是一種侮辱?中國人被叫「支那」,其實是個貶義詞?

名必正,言至順。這個道理應該懂。

名字,是對人也是對自己的一個尊重。

5 comments:

Wois said...

其实中国的说法还是行不通的,原因
1.KK原有自己的中文名-亚庇
2.如果要翻译,那中国为什么不翻译全世界的城市呢?比如Oxford,为什么不叫“欧司富”,为什么要叫牛津。
3.既然那个城市有自己的名字,任何一方都必须给予尊重,而不是爽不爽来个翻译,岂不是让世界大乱。

· 康華 · said...

強國的傲慢就是這樣。

Alex Ng said...

那么China我们不叫他“中国”,就叫“菜拿”好了。

Alex Ng said...

那么China我们不叫他“中国”,就叫他“菜拿”好了。

Chan Lai said...

中國的譯名通常跟從新華社的發布,以「讀音對照」爲準,經常不考慮「入鄉隨俗」、「名從主人」、「約定俗成」的因素,其實和機械翻譯並無兩樣。問題是中國政府不同部門也未必遵照新華社的譯名,前一點的有「美國總統譯名爭議」,近一點的有「查理周刊譯名爭議」,最後都是新華社自己靜悄悄地跟回去。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