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届州选,本土政党都在强调本身的“本土性”,这与上两届的州选大相径庭。
这也难怪,在509的州选,除了民兴党,几乎所有本土政党都身处在国阵的大家庭里,而在2020年的州选,沙盟是由慕尤丁所组成,里边的本土政党成员也都是国盟与国阵成员或友党,本土政党的“本土性”根本都无从发挥。
在509,国阵输掉了大选,希盟在敦马的领导下成立新政府,国阵树倒猢狲散,成员党纷纷退盟,包括本土政党,只有民团党在两年后回巢。
在2020年的州选,沙盟胜出,由那时还在土团党的哈芝芝出任州首长,巫统的邦莫达屈居第一副首长,也为两年后的“逼宫”事件埋下伏笔。
虽说那时已有沙盟之名,但有名无实,一直到2022年大选,希盟和国阵组成团结政府,国盟成为反对党,当时仍在土团党的哈芝芝立时宣布退党而后组建民意党,土团党在沙盟的地位自然也不复在。可以说,沙盟的“本土性”自此才慢慢成形。
说到本土政党,其实,过去62年以来,除了国阵的24年和国盟那2年,有哪一年不是由本土政党执政?
从敦马士达华的沙统时代开始,接着是敦法/哈里士的人民党,然后是百林的团结党,却被敦马以分而治之的手段“分解”团结党,巫统乘虚而入,直到509大选,再由本土政党民兴党当政,但也短短2年,这次是慕尤丁仿效敦马的手段,土团党这才得以执政,直至联邦团结政府成立。
就算是国阵/巫统或国盟/土团党执政期间,别忘了里边当时也有本土政党,显然,在里边的时候,本土政党俯首称臣,并未发挥它们的“本土性”。
那时候,尤其是在团结党时代,如果相信本土化,为何当时的本土领袖仍被敦马教唆,纷纷自立门户,四分五裂,并加入非本土的国阵联盟,不在那时候争取MA63协议,如今才如梦初醒。
就如当下的40%净税收议题、5%的石油税、阿都拉时代拱送给文莱的两块油田,影响东马两州的海域法令,都是在本土政党当政或作为国阵成员党的时期所通过的,为什么当时本土的党领袖或国州议员都静静,甚至举手赞成通过呢?
在海域法令,反而是作为反对党的行动党提出反对,但无济于事。
再说到40%净税收,让我想起至今仍未结案的水门案(请看《本土水门案》20161010)。
是的,这是一宗在10年前爆发的本土水门案,案情荒诞如天方夜谭,长话短说就是水务局的33亿令吉联邦拨款据称高达60%被挪用,即是说,贪污数额至少20亿,还差6亿就与纳吉在1MDB的26亿令吉平齐,那也不过是50步和100步之遥。
根据报道,被告曾在庭上提到某前部长和一名前首长的名字,但这两人从未被传召或被调查,成了一宗案中悬案。
天佑沙巴。
.jpg)

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