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姐夫在Facebook寫到:「開齋節第三天,我們回安順。在『舊街場白咖啡』,侍者全是孟加拉人。在高速公路休息站,工人全是印尼人。在安順斜塔下,馬來男孩歡樂地彈吉他、聊天。
在家鄉,老人家都說,現在治安敗壞,大家都不敢出門。有些親戚甚至用虛造的朝聖配套騙大家的錢。政府租土地給村民耕種,但他們卻把地轉租給勤奮工作的印尼人。
在『One-drop Perfume』廣告中,有個推銷員宣稱他買了BMW豪華轎車。為什麼要用BMW來炫耀財富?這讓人感到傷心。
可能有人聽到會發飆:如果未來馬來人沒落了,要怪只能怪自己。我們很笨,因為我們只看到短期利益。我們不勤勞,讓他人替我們工作,享受我們土地上的收穫。為了眼前的誘惑,我們出賣了靈魂。下一代將為此付出代價。
名車、洋房,娶明星當第三任太太,都並非成功的象徵。知識才重要,財富是毫無意義的。諺語說:『贏得喝采,卻典當了鄉村』。假設思維不改變,我們將失去所有,包括尊嚴。」
目光淺短 知識空白
為何如此呢?
大概,新經濟政策的施捨思維,摧毀了馬來社會。新經濟政策有著崇高的宗旨,可是利益卻被政治經濟精英佔為己有。大馬普羅大眾一無所獲。
可能,馬來人對未來沒有安全感,而且喜歡爭權奪利,因為我們在國家、宗教及商貿方面的歷史,都比華人、印度人短。為了加速成長,我們選擇飲鴆止渴,這就是「法拉利式新經濟政策」。
H.M. Elliot與John Dowson在《印度歷史學家說印度歷史》書中指出,第一艘載了穆斯林旅客的船,早在公元630年就來印度靠岸了。兩個文明在回教創立早期就開始交流了。阿拉伯商人也把印度的港口當成與東南亞經商的中站。
印裔穆斯林武士、知識份子及活躍份子,是印度豐富歷史的一部分。莫臥爾帝國的皇帝與敵對的國王戰爭不斷,為印度歷史增添了不少傳奇。在大英帝國統治之下,印度民眾積極、踴躍地爭取獨立。
公元前2,000餘年,印度河流域的人們就開始耕種,並且與他國做生意。公元1526年,莫臥爾帝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。
我國華人及印度人雖然可能對祖國感情不深,但卻為他們的文化感到光榮。這兩個社群有這燦爛的歷史。
回教在公元651年傳入中國,離開穆罕默德先知去世僅20年。(到了14或15世紀,回教才傳入馬來半島。)中國穆斯林也是勤奮的商人、天文學家、醫生等,在朝廷中也很有影響力。中國古代皇朝的故事,啟發了不少文學或電影的創作。
即使不少人將共產黨統治的中國視為黑暗時代,但它如今也開始日漸強盛。即使社會主義時代日子很苦,但中國人的勤奮加上數千年不滅的DNA,成了如今成功的基礎。
Anthony Milner教授在《馬來人》這本書中,說到馬來半島的馬來人是個新興族群。
不像坐擁整個大陸的華人及印度人,馬來人來自五湖四海。除了在大馬及汶萊,馬來人在其他國家都是少數族群。到底,誰才是馬來人?(華人、印度人是否也像馬來人那樣深入質疑本身的身份呢?)
我們是否也跟Milner一樣認為:「在書里,相同問題一直以不同型式出現,對此的質疑,最終讓我決定在書中討論『馬來特徵』而非『馬來人』…」
說馬來青年沒有前途是不公平的。不少華、印裔青年也面對類似的問題,同時,很多馬來青年其實很勤勞。可是,看到他們更熱衷於短期利益,而非為長遠奮鬥,讓人感到悲哀。
作者:Dina Zaman是專注於兒童人權及愛滋病等課題的作家。
原作:The Malay Dilemma Edisi XYZ 《The Malaysian Insider》 07/10/09
转载自 《东方日报》
3 comments:
网络流传一则1M笑话: 在一宗严重交通意外死了一华一印一马来人,正当医务人员要为他们'打包'时,华人突然苏醒过来并向医生说,他们三人其实到了天堂,天使向他们开恩,只要谁乐捐五百令吉便可重回人间,於是华人即刻从荷包抽出钱搞定。医生接着紧张地问:那另外两个怎么还没反应?原来那印裔还在讨价还价,马来人则要等政府协助......
有一首歌:爱你变成害你!
小孩子也是一样,过度的保护,他们不会成长。
康华兄,你姐夫是回教徒吗?
Post a Comment